煤矿企业在区队中如何做好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管理?
1、在经济上,安全状况直接决定着煤矿企业的生死存亡,煤矿企业不论其经营规模大小,经济效益好坏,都经不起事故的折磨,只有减少甚至杜绝和种事故,才能创造宽松的安全环境,更好地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。
2、施工区队对本施工现场内各专业危险源负有辨识、风险评价和现场控制的责任,侧重于控制措施的落实和现场危险源的辨识,其辨识和风险评价是否准确和合理,由各专业部门审查认可。专业技术部门与施工区队的危险源清单既有相同之处,又存在较大区别。
3、做好风险识别和控制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。我们知道危害风险评估和控制是HSE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贯穿于整个HSE管理体系的全过程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生产安全环境和实际情况,制定行之有效管理制度和各项规范是十分必要的。
4、加强对员工队伍人员的安全教育,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和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。 (3) 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,加强安全专业知识培训。
5、对危险源进行合理的风险等级划分后,就可以决定采用什么方法对危险源进行控制。按GB/T 28001—2001标准的规定,对危险源的控制可分为三种:一是运行控制,二是制定实施目标、管理方案,三是制定应急预案。
6、所有施工人员进场,必须进行安全消防三级教育,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,高空作业系好安全带。 制度具体安全目标,实行目标管理,强化对工作指令、技术措施、操作规程、人员素质、设备完好、安全检查等方面工作,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,并抓住事故苗头实行“三不放过”的原则。
煤矿防治水三区管理办法
煤矿企业、矿井应当按照本单位的水害情况,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,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,建立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。煤矿企业、矿井应当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、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、水害预测预报制度和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。煤矿企业、矿井应当编制本单位的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,并组织实施。
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当坚持预测预报、有疑必探、先探后掘、先治后采的原则,根据不同水文地质条件,采取综合防治措施。
第九条 煤矿企业、矿井应当对职工进行防治水知识的教育和培训,保证职工具备必要的防治水知识,提高防治水工作的技能和抵御水灾的能力。 第十条 煤矿企业、矿井应当加强防治水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,推广使用防治水的新技术、新装备和新工艺,提高防治水工作的科技水平。
第三条 防治水工作应当坚持预测预报、有疑必探、先探后掘、先治后采的原则,采取防、堵、疏、排、截的综合治理措施。第四条 煤矿企业、矿井的主要负责人(含法定代表人、实际控制人,下同)是本单位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,总工程师(技术负责人,下同)具体负责防治水的技术管理工作。
煤矿标准化管理体系
煤矿标准化管理体系主要包括:安全风险分级管控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、通风、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、采煤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:对煤矿安全风险进行识别、评估,根据风险等级实施分级管理,确保高风险区域得到重点关注和有效防控。
煤矿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完善对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至关重要。具体内容包括: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:该环节涉及对煤矿潜在安全风险的系统识别与评估。通过对风险的等级划分,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,特别是对高风险区域实施重点监控与有效控制。
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分为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两种类型。井工开采包括11个部分,分别是: 通风、地测防治水、采煤、掘进、机电、运输、安全管理、职业卫生、应急救援、调度、地面设施。
坚持“安全第预防为主、综合治理”的方针,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科学技术进步水平,落实煤矿企业主体责任,为实现煤炭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 二是提高保安性和可操作性原则。《规程》既要充分体现保障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