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庄港优势
1、枣庄港的开工建设,不仅优化运河港口市场结构,扩大港口规模,提高吞吐能力,而且进一步发挥港航生产的综合效益,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。尤其对于今后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,随着枣庄市行政中心的迁移,其作用必将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。
2、总体而言,枣庄港通过多年的规划与建设,已发展成为一座集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港口,为周边地区提供高效、便捷的货物与人员运输服务。
3、枣庄港工程设计年吞吐量为133万吨,远期可达400万吨。码头岸线长度为295米,设有4个千吨级泊位,配备有5万平方米硬化货场和大型件杂货仓库。装卸工艺先进,机械化程度高达90%以上。港口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,设备已全部订购并部分安装。航道疏浚工程完成,进港路基已平整,近期将进行硬化。
4、该区域内煤炭、石灰石、水泥、焦碳、化工产品等资源丰富,适合通过水路运输缓解大宗物资外运压力,提高市场效能。建设枣庄港是市委、市政府加快全市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的总体部署,也是枣庄新城建设的配套项目。考虑到其重要性,枣庄市航运管理局将其列为2003年工作要点,并开展大量工作。
徐庄镇资源优势
1、在矿产资源方面,徐庄镇拥有独特的优势。花岗岩、石灰岩、吸水岩、石英等十余种矿产资源丰富多样,“山亭绿”、“将军红”、“幸福花”等花岗岩珍品更是其中的佼佼者。以石咀子水库为龙头的渔业开发,已初步形成水产养殖专业村和养殖专业户的体系,显示了徐庄镇在水产养殖领域的潜力。
2、徐庄镇山清水秀,气候宜人,是鲁南地区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,特产、矿产及旅游资源丰富,发展优势多,开发潜力大。镇内民风与民俗淳朴而浓郁,是一块理想的投资沃土。徐庄镇旅游资源丰富,开发潜力巨大。境内肉菊极具观赏价值的10余处自然人文景观,焦山自然裂谷、天然溶洞被誉为鲁南第一自然奇观。
3、徐庄镇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便利,区位优势明显。其发展历史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变迁和行政区划调整的特点。自1983年划归山亭区以来,经历了从合作社到乡镇的转变,再到1996年的撤乡建镇,以及2001年的乡镇规模调整,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中国农村改革和地方行政管理的动态发展。
4、景区内的三大峡谷奇观,更是令人瞠目结舌,景区独有的林溪秘境、林溪探幽和林溪物语景观独特,令人心旷神怡,流连忘返,尤其是峡谷内的瀑布溪流飞花四溅,跌落成潭,与山地、湖泊、绿树、倒影,相映成趣,蔚为壮观,令人眼花缭乱。
为什么成立枣庄市
成立枣庄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。设立独立的行政单元,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管理和规划,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。此外,枣庄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,成立这个城市也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,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枣庄市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南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。
市中区的设立于1976年,因位于枣庄市中部偏东,并且是全市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和交通中心而得名。山亭区成立于1983年,其名称来源于区政府驻地——山亭镇的双山北麓。台儿庄区最初是因为台姓人家在此立村,故名台家庄,后演变为台庄和台儿庄。1962年6月设立台儿庄区。
枣庄,市驻地枣庄,在唐宋时形成村落,因多枣树而得名枣庄,1961年设市后正式使用该名。明朝初年,朝廷允许民间开矿,鲁峄地区“乡民开山取石为磨、碾,挖井取煤作薪”。随着煤炭的开采,逐渐有移民迁徙到“峄北窑场”周围聚居。在各聚居点,人们或以姓氏、或以地物村志等取名作标。
市驻地枣庄,在唐宋时形成村落,因多枣树而得名枣庄,1961年设市后正式使用该名。明朝初年,朝廷允许民间开矿,逐渐有移民迁徙到“峄北窑场”周围聚居。在各聚居点,人们或以姓氏、或以地物村志等取名作标。比较有名的村落有:金庄、三合庄、枣庄(因村头的一片枣林而得名)等。
市中区 1976年成立枣庄市市中区,因地处枣庄市中部偏东,位居全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、交通中心而得名。 山亭区 山亭区是1983年新建区。因区政府驻地位于山亭镇的双山北麓而得名。 台儿庄区 台姓立村,故称台家庄,而后演变成台庄、台儿庄。1962年6月建区,始称台儿庄区。